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¶
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考点:
侵略与变化¶
考点1:鸦片战争¶
1.1 ==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==:封建社会的 - 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思想文化
1.2 鸦片战争:导火索、爆发/结束标志、不平等条约、主权沦丧、鸦片战争的影响
考点2:四大侵略 + 考点3:四大变化¶
2 四种侵略方式
==3 四大变化==:近代中国的 - ==社会性质【半殖民+半封建】==、社会矛盾、历史任务、==社会阶级==
反抗与探索¶
考点4:概述 - 民族意识的觉醒¶
4.1 反抗侵略斗争: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、义和团
4.2 边疆危机与瓜分高潮:甲午战争、==瓜分危机==
4.3 民族意识的觉醒:理论【《海国图志》、维新派(早期派、康梁派)、资产阶级革命派】+ 实践【太平天国、洋务运动、戊戌变法、辛亥革命】、反侵略斗争失败原因
考点5:太平天国¶
5.1 太平天国事件本身:原因、转折点【天京事变】
5.2 太平天国两大纲领:《天朝田亩制度》、《资政新篇》
5.3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:意义、失败原因
考点6:洋务运动¶
6.1 ==洋务运动本身:原因、思想纲领、主张、目标与口号==
6.2 洋务事业
6.3 失败与历史作用:失败标志、失败原因、历史作用
考点7: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¶
7.1 戊戌维新:背景、==戊戌维新运动==、维新派与洋务派(守旧派)的论战
7.2 百日维新:结果、不足、评价
7.3 意义和教训:失败原因、意义和教训
考点8:辛亥革命¶
8.1 近代民族主义革命: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、资产阶级革命派、三民主义、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
8.2 辛亥革命:武昌起义、中国民国建立、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
8.3 辛亥革命失败:封建军阀专制统治、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
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[5]¶
-
==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- 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==
-
经济: 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 占主导地位
地主:土地所有者
农民: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-
政治:高度中央集权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(封建帝制)
皇帝:地主的代表(最大的地主)
权力:至高无上 -
社会: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 封建宗法等级制度
政权:县以上,皇帝直接委派
族权:县以下,家族长直接管理 -
思想文化:儒家思想为核心,外儒内法
对外宣传:儒家思想“三纲五常”
对内统治:法家思想“严刑酷法” -
总结:维护地主的利益
清朝中叶,道光年间,随着长期闭关锁国,故步自封,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。
-
-
资本世界发展的三部曲 -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
-
政治制度确立: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
-
经济制度确立:1760-1820工业革命(自由资本主义)
结果: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,生产力高速发展,要求对外扩张,倾销商品(商品输出:打开大门)
-
经济制度发展:1870第二次工业革命(垄断资本主义/帝国主义时代)
结果:生产力进一步发展,寻求更大的殖民扩张(资本输出:瓜分世界)
-
-
鸦片战争的爆发
-
导火索:1839.6 虎门销烟
-
正式爆发:1840.6 英国侵华舰队封锁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
-
结束标志:1842.8 清政府投降
-
-
鸦片战争的结果
-
不平等条约的签订
会考哪些条约,哪些国家
-
一系列主权的沦丧:领土领海司法关税
会考有哪些主权沦丧了
-
领土主权:割地赔款
-
领海主权:内河航运权
-
司法主权:领事裁判权
-
关税主权:协定关税
-
-
结果: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,中国由完整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,成为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。
-
第二节 侵略与变化[80]¶
1 四大侵略¶
-
军事侵略: 首先和主要的侵略方式 。表现:
(1)发动侵略战争,屠杀中国人民
(2)侵占中国领土,划分势力范围
(3)勒索赔款,抢掠财富
-
政治控制: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 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(目的)。表现:
(1)控制中国内政、外交:英国人长期把持中国海关
(2)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
(3)扶植、收买代理人
-
经济控制:卷入资本主义市场,成为资产主义经济附庸。 表现:
(1)控制中国的租界口岸:设立租界
(2)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
(3)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
(4)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:英国丽如银行(第一家外国银行)
(5)勒索战争赔款(军事侵略+经济掠夺)
-
文化渗透:美化侵略摧毁中国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。 表现:
(1)披着宗教外衣,进行侵略活动
(2)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,大肆宣扬“种族优劣论”
1.知道哪四大侵略方式
2.知道各侵略方式对应的解释项和表现
-
总结:
资本-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:将中国变成其政治上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,经济上的附庸。
资本-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中国近代一切贫穷落后的根源
2 四大变化¶
-
==社会性质(首要变化) -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==
-
政治上:半殖民地
(1)不是独立国家:丧失大量主权和领土,不再主权独立
(2)不是殖民地:
-
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国家,有形式上统一的中央政权;
-
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;
-
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。
-
-
经济上:半封建社会
(1)不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+自然经济:
-
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,出现了商品经济;
-
岐然经济逐步解体,出现了资本家
(2)不是资本主义社会:封建经济仍然是经济基础,没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
-
-
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
-
政治上
(1)外部:资本-帝国主义 - 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
(2)内部:封建势力 - 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
(3)三座大山:资本-帝国主义、地主和官僚买办成为奴役和压迫中国人民的 三座大山
-
经济上
(1)农村:自然经济遭到破坏,但封建根基仍然存在
(2)城市: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,但软弱不足
总结:经济上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,资本主义经济弱小,资产阶级软弱无法担负起革命领导重任
-
社会上
(1)被压迫者:中国无产阶级、工人阶级 与 压迫者:帝国主义-封建主义压迫(三座大山)
推论:工人阶级受压迫最深,革命性最强,应该成为革命的领导。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
(2)多种因素导致政治、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
多种因素:内-封建经济+外-帝国主义干预 导致军阀割据
军阀割据导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
推论:走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
注:任意一个小点都可能考选择题
-
-
-
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
(1)外部: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(主要矛盾) - 政治半殖民
(2)内部:封建主义 和 人民大众 的矛盾 - 经济半封建
农村:地主 vs 农民
城市:官僚买办 vs 工人
-
历史任务的变化
(1)两“民”任务: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 "站起来" - 前提和基础
(2)两“富”任务:国家富强、人民富裕 "富起来" - 目的和要求
注意两大任务的关系
-
==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==
-
7类人:
(1)解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
(2)解释为什么工人阶级是受压迫最深的阶级,是最先进的阶级
-
七类人和我们的态度:
1-2-3 : 三座大山,需要消灭
4-5-6(1) : 朋友,联合和又斗争限制
5-6(1)-6(2) : 可靠的朋友,联合
6(3)-6(4)-7 : 我们的依靠,领导
(1)三座大山:帝国主义、地主阶级、官僚买办资产阶级
(2)资产阶级:官僚买办资产阶级、民族资产阶级。 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!!!
(3)无产阶级
-
补充总结
-
帝国主义是造成中国一切贫穷落后的总根源,是首要敌人,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实际统治者
-
封建地主阶级(农村)和官僚买办阶级(城市)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和通知支柱
-
符合资产阶级属性(带资本+剥削工人)的是:2-3,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
-
近代新兴的两个阶级:民族资产阶级 和 工人阶级(革命领导者-最革命的阶级)。工人阶级产生早于民族资产阶级[中国特色]
-
要区分对待农民阶级(革命主力军):对富农既要联合又要斗争,对中农要联合,对贫农和雇农要紧紧依靠
-
-
知识总结(归类补充):何为中国近代史?
在资本-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,在半殖民地-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之上,为了解决帝国主义-中华民族与封建主义-人民大众的基本矛盾,为了实现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、人民共同富裕的两大历史人物,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自发进行的 抗争史、探索史、革命史。
这个过程的两条线索是侵略与变化,反抗与探索
这个过程证明了:马克思主义好 中国共产党好 社会主义好
第三节 反抗与探索[15]¶
1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¶
-
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
(1)三元里抗英斗争: 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
(2)太平天国:重创“常胜军”、“长捷军”
(3)义和团:抗击八国联军
-
爱国官兵(略)
甲午战争130周年
2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¶
-
边疆危机
1870年之后(第二次工业革命),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、灭绝中国
-
==列强瓜分危机==
甲午战争130周年
-
甲午战争
时间:1894-1895
结果:清政府战败,签署《马关条约》
影响(重要):
-
日本:割让澎湖列岛、台湾给日本,赔偿白银2亿多两
-
清政府: 洋务运动失败(清政府近代化)
-
帝国主义:掀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潮
-
中国:中华民族普遍民族意识觉醒;提出了“救亡”口号,掀起 爱国救亡运动
-
-
瓜分高潮
开始: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
表现:德、俄、英、法、日于1898-1899年竞相 租界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。
-
结果:瓜分阴谋破产
原因:
-
根本原因(内因):
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(义和团)
-
重要原因(外因):
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
-
-
3 反侵略战争失败¶
-
反侵略斗争的结果及失败的原因
结果:屡战屡败
原因:
-
根本原因:社会制度腐败
-
重要原因:经济技术落后
-
4 民族意识的觉醒¶
-
==学习之风的开始和新思想的提出==
(1)地主阶级(开明的士大夫)
-
林则徐:睁眼看世界第一人;编成《四洲志》
-
魏源:在《四洲志》的基础上编写 《海国图志》,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
(2)民族资产阶级(维新派)
-
时间:19世纪70年代以后
-
派别与代表:维新派,王韬、薛福成、马建忠、邓观应
-
主张:学习西方科学技术,同时学习西方的政治(君主立宪制)、经济学说
不是民主共和国
-
特点:反对侵略,追求独立爱国,一定程度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民族思想,但是自上而下的改革。
-
-
救国图存和振兴中华的口号
-
鸦片战争后(1840) - 少数精英开始又朦胧的民族意识觉醒
-
甲午战争后(1895) - 全民族开始有普遍的民俗意识的觉醒
(1)严复:原创《救亡绝论》 - 喊出“救亡”口号
翻译《天演论》(进化论) - “物竞天择”、“适者生存”
(2)《时局图》:表现了当时面临的瓜分危局
(3)孙中山:1894年11年创立兴中会; 喊出了“振兴中华”的时代强音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