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

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

1 太平天国

  1. 爆发的原因(背景)

    (1)内因:清政府加重赋税,导致阶级矛盾激化

    (2)外因:西方列强入侵,导致自然经济解体,大量战争赔款,激化内部矛盾

  2. 主要过程

alt text

转折点:天京事变由盛转衰

  1.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

    ==《天朝田亩制度》== - 前期

    • 地位: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

    • 原则:“凡天下田,天下人同耕”;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

    • 目标:“有田同耕,有饭同食,有衣同穿,有钱同使,无处不均匀,无人不饱暖”。 - 简单的平均主义

    • 评价:

      1. 进步:以解决土地问题问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;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(第一个)

      2. 局限:没有超出小生产者的狭隘视界,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,并未付诸实行。

    ==《资政新篇》== - 后期

    • 地位:后期纲领性文件

    • 原则:发展资本主义(第一个)

    • 评价:

      1. 进步: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,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

      2. 局限:限于当时历史条件,未能付诸实施,也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

2 历史意义和局限

历史意义类问题

对内:唯物史观的分析法

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(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)

对外:国际地位,世界形势

原因类问题(失败原因)

内因:根本原因

自己不行:自身阶级/指导思想/纲领等局限性

外因:其影响的原因

别人不让:敌人反对/朋友不支持

原因类问题(成功原因)

内因:根本原因

自己行:自身阶级/指导思想/纲领等先进性

外因:其影响的原因

别人帮:敌人不反对/朋友支持

  1. 历史意义

    对内:

    (1)政治: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,强烈撼动清政府的统治根基

    (2)政治: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(思想)

    旧式:农民领导的农民战争

    (3)文化: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,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

    对外:

    (4)国际地位:打击外国侵略势力

    (5)世界形式:鼓舞和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

  2. 局限

    (1)阶级局限性(根本原因):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

    表现在:
    1. 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
    2. 腐败滋长
    3. 无法长期保持团结

    (2)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

    (3)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

    (4)对西方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

  3. 教训

    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;

    农民阶级使革命的主要力量,主力军。 - 新式农民战争

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

1 洋务运动

  1. ==洋务运动==

    • 时间:19世纪60-90年代
      前期:1861-1870
      后期:1870-1895

    • 洋务运动的原因:

      1. 镇压农民起义 - 首要原因

      2. 加强防务

      3. 发展本集团实力

    • 人物: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员 如 奕訢 + 四大臣(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、张之洞);

    • 思想: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 ——冯桂芬·《校邠庐抗议》+张之洞·《劝学篇》

    • 主张:引进、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,创设近代企业,兴办洋务;

    • 性质根本目的: 地主阶级洋务派所发动的,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;

    • 目标与口号:自强、求富

  2. 洋务事业

    (1)兴办近代企业:(前期)军用工业 -> (后期)民用工业(官督商办/资本主义性质

    (2)建立新式海陆军:福建水师,广东水师,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(洋务运动最高成就

    (3)创办新式学堂,派遣留学生

    • 新式学堂:翻译学堂、工艺学堂、军事学堂

    • 派遣留学生1872-1875四批留美学生及赴欧留学生

2 历史作用与失败

  1. 历史作用

    (1)经济: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,同时发展民用企业, 客观上对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

    (2)文化:开办新式学堂,派出留学生,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,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

    (3)社会: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改变,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,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,也有利于社会风气改变。

  2. 失败原因

    • 失败标志:甲午战争,北洋海军全军覆没,标志以“自强”、“求富”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失败

    • 失败原因:

    (1)阶级:阶级和指导思想的封建性

    (2)对外具有依赖性,缺乏理性认识

    (3)自己不行:洋务企业自身管理腐朽性

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

1 戊戌变法

  1. 兴起的原因(背景)

    • 经济: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

    • 政治: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

    • 思想: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

  2. ==戊戌维新运动==

    维新四干将“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谭嗣同和严复” (身份:民族资产阶级)

    (1)向皇帝上书:“公车上书”(戊戌维新的开端)

    (2)著书立说与介绍外国变法

    (3)三办:

    1. 第一办学会: 强学会、南学会和保国会

    2. 第二办学堂:万木草堂、时务学堂

    3. 第三办报纸:《时务报》、《国闻报》、《湘报》

  3.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(维新派与洋务派)

    • 争论问题:

    (1)要不要变法(核心)

    (2)要不要兴民权、设议院,实行君主立宪(政治)

    (3)要不要废八股、改科举和兴西学(思想文化)

    • 评价:

    (1)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

    (2)开阔眼界,解放思想

    (3)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进一步传播

  4. 百日维新

    • 时间:1898年 6.11-9.21
      103天

    • 不足: 并没有实施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制

    • 结果:失败。光绪皇帝被软禁,维新派被杀害,政策大部分被掀翻

    • 评价:

    (1)积极性: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、出版、结社自由,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红利,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

    (2)局限: 并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

2 意义和教训

  1. 意义

    (1)政治: 第一次爱国救亡运动

    (2)政治: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

    (3)思想:一次思想启蒙运动

    (4)社会:改革社会风气,提出"剪辫易服"倡导"讲文明,重卫生"

  2. 失败原因

    内因

    (1)阶级: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

    (2)纲领:维新派的局限性。表现为:

    1.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

    2.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

    3. 惧怕人民群众,没有发动人民群众,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

    外因

    (3)守旧势力的反对

  3. 教训

    改良道路行不通,必须用革命的手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