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第二章 哲学第二问题: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

考点

四大部分:

alt text

考点1 : 科学实践观

alt text

考点2 : 实践(认识从哪来)

alt text

考点3 : 认识

【认识的两条路线】

alt text

两条路线4种认识论,详细描述与其他三条的缺点见下

【第一次飞跃】 + 【第二次飞跃】

alt text

第一次飞跃: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部分,不够详细,请看笔记

考点4:真理 + 考点5:价值

alt text

考点 6 : 必然与自由 + 认识世界

alt text

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

1 科学实践观

  1. 创立

    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》 系统阐述实践观点,首次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,是一本天才的著作

  2. 发展

    列宁:生活、实践的观点,是认识论的首先和基本的观点。

  3. 意义

    • 第一,客服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

    • 第二,建立了科学、能动、革命的反映论

    • 第三,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

    • 第四,为能动认识、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工作方法

2 实践(认识从哪来)

(1) 内涵与特征

  1. 实践的内涵:是 人类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 物质活动

  2. 实践的特征[重点]

    • 实践具有 客观实在性(直接现实性)

      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,受客观规律制约,引起客观世界改变;

      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分开来

      实践最根本的特征

    • 实践具有 自觉能动性

    • 实践具有 社会历史性

  3. 实践的地位

    •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 基本的活动

    • 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

    • 是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

    • 是人的存在方式,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

(2) 基本结构(实践三要素)与主客体关系

  1. 实践的三要素主体,客体和中介。三要素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

    1. 实践主体: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

      • 个体主体

      • 群体主体

      • 人类主体

    2. 实践客体:实践所指的对象

      • 自然客体

      • 社会客体

      • 精神客体(脑子)

    3. 实践中介:工具、手段和方法

    任何实践活动都要有 主体、客体和中介

  2.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

    1. 实践关系:最根本的关系。主体客体化(想法变为现实)

    2. 认识关系:客体主体化(产生新的想法)

    3. 价值关系

(3) 实践类型 虚拟时间

  1. 三种实践活动

    1. 物质生产实践(最基本的实践互动)

      自然客体的实践互动。人与自然

    2. 社会政治实践

      社会客体的实践。人与人

    3. 科学文化实践

      改造思想、学习的实践。人与自我。

    关系:1是2 3的基础,2 3 反作用于1

  2. 虚拟实践

    1. 本质: 是实践互动的派生形式(借助虚拟空间)

    2. 独特特点:交互性,开放性,间接性

(4) 辩证关系[主观题考点]

辩证关系:==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,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==

==实践是认识的基础,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==。

==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==。

表现在:

  1.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

    直接经验:亲身实践得到的认识

    间接经验:通过学习得到的别人实践得到的认识

    选择题:

    • 直接经验、间接经验之间不能相互决定

    • 之间不能进行重要性比较

  2.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

  3.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

  4.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

3 认识(认识到哪去)

(1) 认识的两条路线

alt text

  1. 唯心主义先验论

    1. 内涵:认为意识决定物质

    2. 类型:

      •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

        只信自己

      •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

        信神明

    3. 不足: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,认为人士限于物质,先于前人的经验

  2. 唯物主义反映论

    1. 内涵:认为物质决定意识

    2. 类型:

      •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

        古代朴素、近代形而上

      •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

    3.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

      缺点:离开实践考察认识,没有看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;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

    4. 辩证主义能动(唯物)反映论(可知认识论)

      认为 ==认识的本质就是 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==(马克思对认识的定义)

      优点:实践;辩证法

(2) 两次飞跃

  1. 从实践到认识 - 第一次飞跃

    1. 内涵:实质是从 感性认识 上升到 理性认识 的过程

    2. ==感性认识== (二者区别,补充)

      • 内涵:关于事物的 现象、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认识

      • 特点: 直观性、具体性

      • 形式: 感觉、知觉和表象

    3. ==理性认识== (二者区别,补充)

      • 内涵:关于事物的 本质、全体、内部联系 和事物 自身规律性的认识

      • 特点: 间接性、抽象性

      • 形式: 概念、判断、推理

    4. ==二者关系(联系)== (补充)

      • 第一,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

      • 第二,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

      • 第三,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、相互包含,统一于实践

    5. 方法论

      • 只强调感性认识,忽略理性认识: 经验论,导致 经验主义错误

      • 相反: 唯理论,导致 教条主义 错误

      考试:两种认识的来源都是实践,之间没有来源

    6.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2个条件[主观题考点]

      • 第一,投身实践,获得 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

      • 第二, 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,由此及彼,由表及里(要背)

    7. ==影响因素:== (作用,补充)

      • 理性因素(e.g.自身悟性)

        指导作用、解释作用、预见作用

      • 非理性因素(e.g.4外界信仰)

        激活、驱动和控制作用

  2. 从认识到实践 - 第二次飞跃

    1. 原因

      • 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和指导实践

      • 没有实践过程,认识就没有完成

    2. 方法

      • 第一,要 从实际出发,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

      • 第二,理论必须被 群众掌握,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

(3) 实践与认识的运动过程

  1. 认识辩证过程的含义

  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,是 实践- 认识- 实践- 认识, 循环往复无穷的辨证发展过程

  2. 认识辩证过程的总特点

    1. 反复性

      受认识主体条件限制 - 心理,生理等

      受认识客体条件的限制 - 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有一个逐步显露的过程。

    2. 无限性

  3. ==认识辨证过程要求:认识和实践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== (补充)

    • ==实践是具体的,认识要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事物统一==

    • ==实践是历史的,人的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,否则会造成左倾与右倾思想。==

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

1 真理(认识的结果)

(1) 内涵 特征

  1. 真理的含义: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

  2. 两种错误的真理观:

    1. 马赫主义"经验即真理"

    2. 有用主义"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"(价值和真理不能混淆)

    3. 大多数人说的就是真理

  3. 真理的特征

    • 客观性

      含义: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。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,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。

    • 真理一元性: 同一条件,特定客体,真理只有一个

    • 绝对性 - 坚持真理

      在特定条件范围之内,真理一定正确 - 强调相对静止的条件

    • 相对性 - 发展真理

      条件外,范围外,对真理的认识是有限的,变化的。 - 绝对运动的角度

      考试:只强调绝对性 - 形而上错误 - 绝对主义/独断论;夸大相对性 - 不可知/相对主义诡辩 错误 - 相对主义

ps:难点但不是考试重点

(2) 真理与谬误

  1. 相互区别

    正确反映/歪曲反应

  2.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

    1. 真理向谬误转化

      忽略真理存在的条件和范围,真理变为谬误

      要不断实现认识和实践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

    2. 谬误向真理转化

      回到适用的范围条件

      失败是成功之母,错误是正确的先导

    真理不会被推翻,只能被发展;如果不发展,会转化为谬误。但是真理不会被推翻!在适用范围之内,真理永远是真理

  3. ==真理与谬误的界限==(补充)

    是否能与实际相符合/实践

  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,这个范围就是度。超过度则为谬误

(3) 检验标准

  1. ==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==

    • 真理的本性表明:真理是正确反映,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(一致性)

    • 实践的特点表明: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,具有 直接现实性 的特点

  2. 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

  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但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

    1. 可通过逻辑,由一个正确理论确定另一个理论的真确性

    2. 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

  3.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

    • 确定性/决定性

      任何的真理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,这是确定不移的

    • 不确定性

      检验真理的实践要与时俱进(守正创新)

2 价值(认识的意义)

(1) 内涵

价值: 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(哲学范畴的定义)

(2) 特征

  1. 客观性

    价值来自于客观事物,价值标准不以客观意志而转移(价格)

  2. 主体性

    可以自己去判断某个客体的价值

  3. 社会历史性

    随时代变化

  4. 多维性

    从不同的维度,有不同的价值

考试:区别材料体现的特性

(3) 价值的评价

  1. 价值评价的内涵:客体对主体的意义的不同态度

  2. 特点:

    (1)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

    (2)评价结果与评价 主体直接相关

    注:与主体相关,不由主体决定

    (3)评价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

    (4)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。科学标准:

    • 是否推动社会历史进步

    •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

    • 是否维护、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

(4) 辩证关系

  1. ==相互区别== (两句话,补充)

    • 真理一定有价值

    • 有价值的不一定是真理

  2. 相互联系

    • 真理是价值的基础和前提

    • 价值是真理的目的和归宿

  3.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实践

    ==任何实践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下进行的,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== 。

    既要做对的(真理),又要做好的(价值)

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

1 必然与自由

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

  1. 区别

    自由:意识及其能动性的发挥

    必然:物质规律和前提

    先必然,后自由。越必然,越自由,必然是自由的前提,基础和限度。

  2. 自由是有条件的

    • 认识条件

    • 实践条件

  3. 方法论

2 实事求是

  1. 一切从实际出发,实事求是

    理论基础:

    • 唯物论:物质决定意识

    • 辩证法: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-矛盾的特殊性:具体问题,具体以分析。

    既要强调物质基础,又要强调不断的运动、变化、发展,结合实际情况,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程。

  2.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

3 守正创新[主观题]

  1. ==坚持守正创新,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==(新考点,材料题重点)

    1. 坚持守正创新

      地位: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。

      要求:

      • 第一, 守正不动摇

      • 第二, 创新不止步

    2. 实践创新是动力

    3. 理论创新是指南

    4.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